你的位置:168飞艇猜冠军算法 > 新闻动态 > 历史上的五位“好圣孙”哪一位最经得住推敲?
历史上的五位“好圣孙”哪一位最经得住推敲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俗话说“隔代亲”,对于面临“继承人选择困境”的君主而言,拥有一个“优秀的皇孙”往往成为选定继承人的重要依据。那么,在历史长河中,出现过几位这样的杰出皇孙?又有哪位父亲因为儿子的出色表现而受益呢?

【一、朱瞻基】

在《大明风华》中,有一段情节是这样的:朱棣到监狱探望杨士奇,直接问:“皇位该传给谁?”杨士奇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太子。”朱棣有些意外,追问原因。杨士奇挺直腰板,坚定地说:“因为有优秀的皇孙,大明能繁荣三代。”

杨士奇的观点是,皇位传承不仅要考察继承者本人的能力,还要评估其子嗣的潜力。历史上,许多王朝因父亲英明而儿子平庸,最终走向衰败的例子屡见不鲜。因此,皇帝在选择接班人时,不仅要儿子,还要考虑孙辈的才干。一个优秀的皇孙,往往能确保王朝延续三代以上的繁荣。

实际上,这句话并非出自杨士奇之口,而是由当时的内阁首辅、大学士以及太子党核心人物解缙所言。解缙身兼数职,既是朝廷重臣,又是太子党的中坚力量,他的言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在考虑太子人选时,朱棣曾一度倾向于次子朱高煦。朱高煦不仅勇猛善战,性格果敢,颇有乃父之风,还在关键时刻多次救过朱棣的性命。特别是在靖难之役期间,朱棣甚至拉着朱高煦的手,意味深长地说:“好好努力,你大哥身体不好!”这句话无疑是在暗示朱高煦,未来的皇位非他莫属。

然而,朱高炽虽因体胖行动不便,无法骑马征战,但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卓越。他曾以一万兵力成功抵御五十万敌军,保住了朱棣的根据地北京。此外,朱高炽性格宽厚,治理能力出众,深受百姓爱戴。

因此,朱棣也曾一度陷入了“继承人抉择的困扰”。

永乐三年,朱棣召见解缙讨论太子人选。朱棣倾向于立朱高煦,但解缙坚决支持朱高炽。这一立场让解缙无意中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,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。当时,解缙仅用三个字就决定了皇位的归属,那就是:“好圣孙!”

《明史·解缙传》中提到:当时太子之位尚未确定,淇国公邱福提议汉王因功勋卓著,应当被立为太子。皇帝私下询问解缙的意见。解缙回答说:“皇长子仁孝兼备,深得人心。”皇帝未作回应。解缙随即叩首补充道:“还有一位贤德的皇孙。”指的是宣宗。皇帝点头同意,于是太子之位就此确定。

朱高煦虽未坐上太子之位,但并非全无希望。朱棣对这位曾多次在危难时刻救过自己的次子心怀愧疚,因此对他颇为宽容。被封为汉王后,朱高煦一直赖在南京,迟迟不去封地,朱棣对此也默许了。然而,朱高煦后来行事过于张扬,最终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。

永乐四年,朱高煦陪同朱棣巡视北京,途中便提出要带儿子回南京,朱棣只好答应。到了永乐五年,朱高煦又要求将天策卫划为自己的护卫,接着还请求增派两护卫,朱棣虽不情愿,最终还是同意了。永乐十二年,他设计陷害太子,导致解缙冤死、黄淮入狱。到了永乐十三年,朱高煦私自招募了三千精兵,还杀了兵马指挥徐野驴,甚至擅自使用皇帝的仪仗器物。

朱高煦仗着父皇的宠爱,行事越发肆无忌惮,最终触怒了朱棣。永乐十五年,朱棣一怒之下,强行将他调往乐安州。自此,朱高煦失去了所有翻身的机会,除非铤而走险,否则再无出头之日。

永乐九年,朱棣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,并称赞他“将来必成太平天子”。这使得朱瞻基成为继建文帝朱允炆之后,明朝第二位名副其实的皇太孙。显然,朱高炽能稳坐皇位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儿子朱瞻基的受宠。朱瞻基作为“好圣孙”的地位,确实无可置疑。

【二、乾隆】

关于雍正继位之谜,一直是清史中的热门话题。流传甚广的一个观点认为,康熙之所以选择雍正,其实是看中了其子弘历的潜力。

关于乾隆“好圣孙”的说法,最早见于朝鲜的《李朝实录》。据书中记载,康熙在临终前召见了首辅马齐,并对他说道:“朕的四子雍亲王胤禛最为贤能,朕死后当立他为新君。而胤禛的次子颇具英雄气概,将来必可封为太子。”随后,康熙以治国理政之道训诫胤禛,并将自己颈上挂着的念珠取下,递给胤禛说:“这是先帝临终前赠予朕的,今日朕将它传给你,其中深意,望你明白。”

康熙最终选定"天下第一闲人"胤禛继承大统,其中固然有对胤禛的认可,但更多是出于对皇孙弘历的期许。这一决定既体现了康熙的深思熟虑,也透露出一丝隐忧。

雍正遵循康熙的遗命,在登基十个月后,于雍正元年八月秘密确立皇储。他将皇四子弘历(因雍正前三个儿子早逝,弘历实为第二子)定为继承人,并将亲笔所写的《夏日泛舟诗》封入匣中,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。此外,他还将密旨存放在内务府,以便在特殊情况下核对身份。

然而,乾隆帝后来编撰的《清世宗实录》并未采用这种说法。书中仅记载,康熙临终前留下遗诏,称:“皇四子胤禛,品德高尚,深得朕心,定能继承大统,登基为帝。”与明朝嘉靖、万历两代皇帝不同,康熙并未在遗诏中指定皇太孙作为隔代继承人。

乾隆一向喜欢夸耀自己的功绩,对于“好圣孙”这一称号,他自然是欣然接受的。然而,《清世宗实录》中并没有像一些外国史料所描述的那样,明确指出《李朝实录》的内容不实。换句话说,虽然乾隆可能很享受这个称号,但官方史书并没有直接否认《李朝实录》的记载。

关于乾隆被称为"好圣孙"的说法,其实源于康熙晚年对弘历的特别偏爱。这种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,在民间广为流传,最终演变成了这个称号。康熙对弘历的宠爱,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关心,更反映在对这位孙子的培养和重视上。正是这种特别的祖孙情谊,让"好圣孙"的说法在民间不胫而走,成为了乾隆的一个标志性称号。

晚年,康熙游览圆明园牡丹台时,胤禛借机引荐了弘历。康熙一见弘历,甚是欢喜,当即下令将他留在宫中抚养。后来,康熙在避暑山庄狮子园,胤禛携嫡福晋、侧福晋及弘历生母钮祜禄氏一同拜见。康熙当众称赞钮祜禄氏为“有福之人”。弘历即位后,也常回忆儿时被康熙带在身边的往事。

因此,虽然不能说康熙将皇位传给雍正完全是因为弘历的缘故,但弘历的存在无疑对雍正顺利继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【三、曹睿】

在《大明风华》里,杨士奇提到的那句“好圣孙可旺三代”,其实最早出自魏武帝曹操之口,而非解缙。这里的“好圣孙”,指的正是曹操的孙子、魏明帝曹叡。

在宛城之战中,曹操的长子曹昂不幸阵亡,这使得曹丕成为最有可能的继承人。然而,曹操最疼爱的曹冲在年仅十三岁时因病离世。按理说,曹丕的继位之路应该一帆风顺,但他在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过程中却显得力不从心。

公元214年,曹操率军东征孙权,特意安排曹植留守邺城。临行前,曹操对曹植说:“我二十三岁时担任顿邱令,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,至今无怨无悔。如今你也二十三岁了,应当努力奋进。”这番话表明,曹操早已将曹植视为自己的接班人,对他寄予厚望。

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,曹丕最终胜出,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精于掩饰和策略,还得益于一个关键人物的助力——他的儿子曹睿。曹睿的存在和影响力,为曹丕的继位之路增添了重要砝码,使得曹丕能够在这场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。

《三国志·明帝纪》中提到,明帝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气质,曹操对此感到惊讶,曾感叹道:“我们家族的未来就靠你了。”在朝廷的各类宴会和会议中,明帝常常与亲近的大臣们一同参与,共商国是。

从曹操的态度不难看出,他对曹睿极为器重,认为这个孩子足以承担起延续家族基业的重任,甚至能确保三代人的传承。

曹植文采斐然,却在政坛难展拳脚。他的儿子曹志虽有过人之处,但与曹睿相比,仍显逊色。此外,古代讲究嫡庶之分,曹志作为庶子,这一身份成了他无法逾越的障碍。

曹植不仅在自身较量中不敌曹丕,其子嗣同样未能胜过曹丕的后代。

事实证明,曹操的决策明智无误。曹睿登基后,面对宗室内部的挑战以及东吴、蜀汉和游牧民族的外患,他表现得游刃有余。他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,削弱了东吴的攻势,并大败游牧民族,甚至连司马懿也不敢轻易行动。

曹睿确实没让曹操失望,但他35岁就早早离世,这给了长寿的司马懿可乘之机。

【四、司马遹】

关于“好圣孙”这一概念的起源,历史记载显示其可上溯至西晋时期。

在晋武帝司马炎统治的晚期,确定接班人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。史料显示,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,但长子司马轨不幸早逝。依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原则,皇位理应传给次子司马衷。

司马衷的智力水平并不出众,他对复杂的朝政事务一窍不通,更别提应对宫廷中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了。这些对他来说,都是难以理解和处理的难题。

尽管皇帝和太子不像普通父子那样朝夕相处,但司马炎心里清楚,自己的儿子司马衷智力确实有缺陷。每次见面时,太子那迟钝的言行和空洞的眼神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位储君的脑子不太灵光。

司马衷的愚笨在朝廷内外无人不晓。

朝堂上关于更换太子的讨论此起彼伏,不少大臣都倾向于支持这一提议。例如,尚书和峤曾含蓄地向皇帝进言:“太子虽怀有古朴之风,但当今世道复杂多变,恐怕难以妥善处理皇室事务。”还有一次,老臣卫瓘在宴会上借着酒意,轻轻拍着皇帝的宝座感叹道:“这个位置,真是可惜啊。”这些言论都反映了朝中对于太子能力的担忧。

然而,司马炎最终选择将帝位传给司马衷,这背后固然有杨皇后和太子妃贾南风的推动,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司马衷生了一个才智超群、天资卓越的儿子司马遹。

司马遹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,天资聪颖,性格沉稳,远胜同龄人。据史书记载,他“自幼聪慧,深得武帝喜爱,常伴左右”。有一次,宫中半夜突发火灾,武帝登上高楼查看火势,年仅五岁的司马遹却拉着武帝的衣角,将他拽到暗处。武帝感到不解,问他为何如此。司马遹答道:“深夜突发意外,应当谨慎防备,不应让外人看到陛下站在明处。”武帝听后,对他更加赞叹不已。

司马遹年仅六七岁,一次随武帝参观太牢的猪圈,他指着那些肥壮的猪对武帝说:“这些猪养得这么好,为何不宰了分给大臣们享用呢?留着它们反而浪费粮食。”武帝听后非常高兴,立即下令宰猪赏赐群臣,并轻拍着司马遹的背,对大臣傅祗说:“这孩子将来必定能光耀我司马家。”

武帝在朝堂上当着众臣的面,称赞司马遹的品行和相貌与晋朝开国君主司马懿极为相似,称其"声名远播,天下皆知",是无可争议的太子人选。这番评价不仅让司马遹的声望迅速提升,也确立了他在朝野间的特殊地位,成为众人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继承者。

尽管司马炎的儿子资质平平,但他孙子却天资聪颖。正因如此,司马炎最终打消了更换继承人的念头。

然而,这种平静并未持续太久。随着司马炎的离世,贾南风皇后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。在她的影响下,司马遹的行为日渐偏离正轨,最终在年仅二十三岁时,被宦官孙虑设计杀害。

【五、姬昌】

姬昌,也就是《封神演义》中那位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创者,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,被封为西伯侯。他在位长达半个世纪,以礼贤下士、广纳贤才著称,使得天下大半归顺于周。他先后收服了虞、芮,攻灭了黎、邘,为后来武王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此外,姬昌还推演了《周易》,创立了周礼,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敬仰,连孔子都赞誉他为“三代之英”。

这位明君险些因父亲的关系与西伯侯之位失之交臂。

姬昌的父亲季历在家族中排行老三,上有两位兄长太伯和虞仲,都是德才兼备之人。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,季历本无缘继承大统。然而,他生了一个出色的儿子,这让他有了翻身的机会。

《周本纪》和《吴太伯世家》中提到,亶父觉得季历的儿子昌很有才能,认为周族的繁荣未来会由昌来实现。

季历要继承侯位并不容易,毕竟他的两位兄长同样德才兼备。不过,正是因为他们贤明,当太伯和虞仲得知父亲有意传位给昌时,便主动离开中原,前往荆蛮之地。他们遵循当地习俗,纹身断发,以此让季历顺利登上侯位。

季历娶了贤惠的太任,生下儿子昌,这孩子天生就带着吉祥的征兆。古公看到后,心里琢磨着:“咱们家族的未来,怕是要靠昌这孩子来振兴了。”太伯和虞仲,作为古公的长子,察觉到了父亲想传位给季历,好让昌继承大统。于是,他俩干脆远走他乡,到了荆蛮之地,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外貌,剪短头发,纹上纹身,以此来表明自己无意争夺王位,心甘情愿地让位给季历。

太伯和虞仲堪称古代让位典范,相比之下,唐睿宗长子李成器让位给李隆基,宋太宗长子赵元佐装疯避位,都显得逊色不少。这两位先贤的让位之举,真正体现了圣贤风范。

善有善报,太伯和虞仲两兄弟逃到吴地后,成功创立了吴国,成为吴国的开国君主,也是吴姓的始祖。

在历史记载中,真正被称为“好圣孙”的只有朱瞻基,这一称号他当之无愧,经得起任何考证。曹睿、乾隆和姬昌虽然没有被明确冠以此名,但实际上也符合“好圣孙”的标准。至于司马遹,尽管既无此名也无其实,但他的作用却最为关键。如果不是因为他,实在难以理解,为何并不昏庸的司马炎会将皇位传给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儿子。



相关资讯